我院举办“‘同心抗疫不松懈、学术交流不停歇’云端系列学术报告十一:轻金属氢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储能研究”
5月7日,betway必威在线上开展了“云端系列学术报告十一:轻金属氢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储能研究”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复旦大学余学斌教授,我院王保峰教授主持,我院各年级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余学斌教授首先从氢能的研究背景开始讲起,目前制氢与用氢已有了较完善的技术和方案,限制其应用的主要瓶颈在于储氢技术。储氢技术目前主要分为高压储氢、材料储氢、液态储氢三种。余学斌教授借此研究固体储氢技术,以开拓更多储氢可能。余学斌教授通过纳米限域针对解决固态储氢材料放氢温度高、分解产物难于氢以及安全问题。提出溶剂热加氢、纳米氢化镁可控合成、改性纳米氢化镁等多个研究方向,最后对功能化纳米修饰方法做出总结。
在提问环节中,大家对纳米氢化镁不同形状样貌的合成、固体储氢材料的氢气释放速率以及未来最具潜力的储氢方式进行了提问,余教授提出了影响材料的形状与样貌的关键因素,固体储氢材料的氢释放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鼓励大家积极思考,提出可解决的方案。余教授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感受,自己在储氢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为同学们的研究开拓眼界,提供思路。
余学斌,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与氢能相关的新能源材料研究。2004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起先后在英国Nottingham大学,丹麦Risoe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作为人才引进至复旦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上海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资助的多项课题。近几年在能源材料领域,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Sci.Adv., Prog.Mater.Sci., JACS,Angew.Chem, Adv.Mat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2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8000余次。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英国专利2项。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供稿人:刘铭祖)